全球首个AI药物进入三期临床试验

医药科技领域迎来历史性时刻!2025年6月,英矽智能研发的TNIK抑制剂Rentosertib(ISM001-055)正式启动III期临床试验,成为全球首个进入最终临床验证阶段的完全由人工智能设计的药物16。该药物针对特发性肺纤维化这一致命性疾病,其靶点识别和分子结构设计均由生成式AI平台Pharma.AI自主完成,在IIa期试验中展现出显著疗效——治疗组患者肺功能指标FVC平均改善98.4毫升,而对照组下降20.3毫升,成功验证了AI发现的新颖靶点TNIK的生物机制19。与传统研发模式相比,该药物从靶点发现到进入临床仅耗时18个月,研发成本压缩至传统方法的千分之一,标志着药物研发正式迈入"算法驱动"的新纪元69。 这一突破性进展正在重构全球医药产业格局。资本市场对此反应强烈,英矽智能在宣布III期临床试验同日完成1.23亿美元E轮融资,估值突破13亿美元,反映出投资者对AI制药商业模式的认可610。政策层面,中国药监局同期发布优化临床试验审批的新规,将部分创新药审评时限压缩至30天,为AI药物研发提供制度保障10。产业生态呈现多元化发展:传统药企如恒瑞医药加速AI转型,科技巨头华为、腾讯则通过云计算能力赋能药物模拟计算,形成"AI+CRO"新型合作模式611。据德勤报告显示,75%的生物制药企业计划在2025年增加AI研发投入,预计全球AI药物研发市场规模将突破240亿美元11。值得关注的是,Rentosertib的III期试验采用创新设计,通过AI算法筛选高风险患者亚群并优化给药方案,试验周期有望缩短至常规研究的60%69。 当人类站在医药创新的新起点,AI药物的社会价值与伦理挑战同样值得深思。医学专家指出,这类技术将显著降低罕见病药物研发门槛,目前已有17个AI驱动的孤儿药项目进入临床阶段111。但随之而来的数据隐私、算法透明度等问题也引发讨论,欧盟已就AI医疗产品的责任认定启动立法程序12。未来五年,随着量子计算与生物技术的融合,AI药物发现可能实现从"辅助工具"到"自主科学家"的跃迁——谷歌量子AI实验室预测,到2030年约40%的新药首发适应症将由AI系统直接提出12。正如《自然》杂志评论所言:"Rentosertib的III期临床试验不仅是一个药物的里程碑,更预示着人类对抗疾病的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。"9在这场医药革命中,中国创新力量已通过自主AI平台抢占先机,为全球患者带来新的希望。